6月5日 创作谈《关于〈科尔沁旗草原〉》发表于上海《文艺新潮》月刊第1卷第9期。
6月9日 萧红完成散文《轰炸前后》(后改为《放火者》)。
6月21日 应《文艺阵地》之约,端木蕻良完成1.5万字的议论文《论鲁迅》。
7月21日 重庆《文摘战时旬刊》第51、52、53号合刊刊出文摘社启事:“以后各方惠赐函件,请径寄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本社是幸。文摘社谨启。”按:复旦大学重庆菜园坝分部于5月迁回北碚时,文摘社也随之迁到北碚,孙寒冰住在黄桷镇黄桷树王家花园的一所平房内,他在黄桷树租了一间房,作为文摘编辑部。
8月1日 复旦大学学期结束,暑假开始。
8月12日 重庆《新华日报》搬迁到磁器口化龙桥后,今日复刊。华岗因为“违抗领导(王明)”被撤销总编辑职务,到赖家桥附近的大田湾养病,撰稿为生。
8月23日 日军飞机夜袭重庆。18时35分防空司令部发出空袭警报,19时15分发出紧急警报。19时30分日军飞机过北碚后分两批相继侵入重庆市空。
8月 黄桷镇东北升学补习班的东北籍学生姚奔、李满红、赵蔚青经常来复旦大学农场苗圃找端木蕻良,谈论的主题是诗歌,由此建立了密切关系。[7]端木蕻良回忆道:“因为他们知道我和萧红都忙于写作,他们也要准备功课。所以,几乎天天都到我们家点个卯就走,已成习惯了。他们要一天不来,我和萧红还怪想的,彼此还要谈论他们两句。”[8]姚奔、李满红不想读书想学文学,端木蕻良劝他们考大学,上大学并不影响学文学,并主张要学一门外国语。[9]几个东北学生在暑假努力复习,姚奔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,李满红考入西北联合大学外文系俄文组,赵蔚青考入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。